对制造企业而言,编码不是简单的“一串数字”,而是物料、图纸、BOM等核心数据的“唯一身份证”。一旦编码混乱,研发、采购、生产、库存各环节就会形成“数据断层”,最终导致成本攀升、效率低下。而PLM系统的编码管理功能同花配,正是从源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——它不是单纯的“编个号”,而是通过标准化、自动化、可追溯的管理逻辑,让企业所有数据“用一个编码说话”,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基础。
编码混乱到底让企业损失了多少?很多管理者对编码问题的认知停留在“麻烦”,却没细算背后的隐性成本。实际上,编码混乱带来的损失,往往比想象中更严重:
库存积压成本:“一物多码”导致相同物料被重复采购、入库。某重工企业曾统计,因编码混乱,仓库中重复存储的零部件占总库存的15%,资金占用超500万,部分零件甚至因长期闲置变成呆滞料。 生产返工成本:编码与物料不匹配,会直接导致生产错漏。比如某汽车零部件厂商,因采购部门按旧编码订错轴承型号,车间装配时才发现不符,导致整条生产线停工2天,返工损失超30万。 协作内耗成本:编码不统一,各部门需要额外花时间“对账”。研发说“用编码A的零件”,采购查不到,只能反复沟通确认;生产按编码领货,发现与图纸不符,又要回头找研发核实——这些沟通成本,平均会占用团队30%的工作时间。 数据集成成本:当企业上ERP、MES等系统时,编码混乱会导致数据无法互通。某机械企业曾因编码不统一,ERP与MES的对接项目延期3个月,额外投入了20万的开发成本才勉强适配。展开剩余78%这些成本加起来,对中小制造企业可能是利润杀手,对大型企业则会成为规模化发展的绊脚石。而PLM的编码管理,正是要从源头堵住这些漏洞。
PLM编码管理的核心逻辑:不是编编号,而是建体系真正有效的编码管理,不是让员工“记住规则、手动编号”,而是通过PLM系统搭建一套“自动生成、唯一校验、全链路关联”的体系。这套体系的核心,体现在三个技术要点上:
1. 编码规则自定义:适配企业业务,不是一刀切
不同行业、不同规模的企业,编码需求差异极大:重工企业可能需要按“产品类别+规格+材质”编码,电子企业则需要按“元器件类型+参数+供应商”编码。PLM系统的核心优势同花配,在于支持编码规则的全自定义—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逻辑,设置编码的结构、字段、生成规则,无需迁就通用模板。
比如设置“物料编码=物料类型(2位)+产品线(3位)+规格(4位)+年份(2位)”,系统会根据这些规则自动组合生成编码; 不仅是物料,图纸、文档、工艺路线等需要编码的对象,都能单独设置规则。比如图纸编码可关联项目编号,文档编码可关联部门信息,确保不同类型的数据编码互不冲突。这种灵活性,能让编码规则真正服务于企业业务,而不是成为负担。
编码规则建立
2. 编码自动生成+唯一性校验:从源头避免“一物多码”
编码混乱的核心原因,是“人工编号易出错、难校验”。PLM通过“自动生成+系统校验”双机制,从源头杜绝问题:
自动生成:设计师在PLM中创建物料或图纸时,系统会根据预设规则自动生成编码,无需人工输入。比如设计一个新的齿轮零件,选择“齿轮”物料类型、输入规格“M10”后,系统会直接生成“WL-01-M10-24”这样的编码,避免人工编错、编重。 唯一性校验:生成编码前,系统会自动比对现有数据库中的数据——如果发现“物料规格、材质、参数完全一致,但编码不同”的情况,会直接提示“该物料已存在,编码为XXX”,阻止新编码生成。 相似性分析辅助:对于参数接近但不完全一致的物料,PLM会提供“相似性分析”功能。比如新申请的螺栓规格是“M10×50”,系统会自动列出数据库中“M10×45”“M10×55”等相似物料,辅助审核人员判断是否需要新增编码,进一步减少重复。三品PLM服务的某医疗器械企业,曾因人工编码导致“一物多码”率达18%,上线这套机制后,编码重复率直接降到2%以下同花配,库存重复采购量减少了30%。
三品软件PLM系统支持在CAD软件中申请图号及物料编码
根据零部件的类型自动生成相应的图号及物料编码
3. 编码全链路关联:让“一个编码”串起所有数据
编码的价值,在于它能成为“数据纽带”。PLM系统会将编码与图纸、BOM、工艺、库存等数据深度关联,形成“一码查全”的链路:
查一个物料编码,能看到它对应的所有图纸(2D/3D)、所属BOM结构、使用的工艺路线,甚至能追溯到“被哪些产品引用、采购记录、库存数量”; 改一个图纸编码关联的参数,系统会自动同步到对应的物料编码信息中,避免“图纸改了,物料编码信息没改”的脱节; 当编码关联的物料发生变更时,系统会通过编码追溯到所有引用该物料的产品,自动提醒相关部门(如生产、采购),避免用旧版数据。某环保设备企业负责人反馈,之前查一个物料的完整信息,需要分别打开图纸系统、库存表、采购记录,至少花20分钟;现在在PLM中输入编码,30秒就能看到所有关联数据,协作效率提升了60%。
对管理者来说,PLM编码管理的真正价值:不止降本,更是数字化基础很多管理者会问:“上PLM编码管理,投入值得吗?”从实际案例来看,它的价值远不止“解决编码混乱”,更在于为企业数字化铺路:
短期降本:通过减少“一物多码”,库存资金占用可降低15%-30%;通过减少返工、协作内耗,生产效率可提升10%-20%。某机械企业上线后,仅库存优化一项,半年就节省了120万成本。 中期提效:编码统一后,研发、采购、生产的数据能顺畅流转。比如BOM中的物料编码可直接同步到ERP,采购计划制定时间缩短50%;工艺路线中的编码可直接对接MES,车间领料效率提升40%。 长期支撑数字化:当企业要拓展智能制造、异地协同等业务时,统一的编码体系是基础。比如某企业要实现“多地工厂协同生产”,正是因为PLM统一了编码,才能让总部的BOM数据快速同步到各地工厂,避免数据混乱。就像三品PLM服务的某国企军工客户,最初只是想解决“编码乱”的问题,上线后却发现:统一的编码体系让他们顺利打通了与ERP、MES的集成,甚至支撑了后续“数字化车间”的建设——这正是编码管理作为“数字化基石”的价值。
选PLM编码管理,关键看适配性对制造企业而言,选择PLM编码管理功能,不用追求“最复杂”,而要追求“最适配”:
看是否支持“全自定义规则”,能否贴合企业现有业务逻辑,不用大改流程; 看是否具备“自动化+校验”双机制,能否真正减少人工干预,避免“系统建了,还是要人工编”; 看是否能“全链路关联”,能否与企业现有ERP、MES等系统兼容,为后续集成留空间。编码管理看似是“细节工作”同花配,却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“第一粒扣子”——扣对了,后续的研发、生产、库存管理才能顺畅;扣错了,再先进的系统也会陷入“数据混乱”的泥潭。对管理者来说,尽早用PLM搭建规范的编码体系,既是降本增效的务实选择,也是为企业长期发展铺路的战略决策。
发布于:广东省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